100%

  ●東軒筆錄卷之五

  王安國性亮直,嫉惡太甚。王荊公初為參知政事,閒日因閱讀晏元獻公小詞而笑曰:「為宰相而作小詞,可乎?」平甫曰:「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,顧其事業豈止如是耶!」時呂惠卿為館職,亦在坐,遽曰:「為政必先放鄭聲,況自為之乎!」平甫正色曰:「放鄭聲,不若遠佞人也。」呂大以為議己,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。

  熙寧六、七年,河東、河北、陝西大饑,百姓流移於京西就食者 【 百姓流移於京西就食者 「京西」,原作「凉西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七0改。】 ,無慮數萬,朝廷遣使賑卹。或云,使者隱落其數,十不奏一,然而流連襁負,取道於京師者,日有千數。選人鄭俠監安上門,遂畫流民圖,及疏言時政之失,其辭激訐譏訕,往往不實。書奏,俠坐流竄,而中丞鄧綰、知諫院鄧潤甫言「王安國嘗借俠奏藳觀之,而有獎成之言,意在非毀其兄」。是時平甫以著作佐郎、秘閣校理判官告院 【 判官告院 「官告院」,原作「官誥院」。按,宋史卷一六三職官志有官告院,無「官誥院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及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一之六0改。】 ,坐此放歸田里。逾年,起為大理寺丞,監真州糧料院,不赴而卒。平甫天下之奇才,黜非其罪,而又不壽,世甚歎息 【 世甚歎息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世共惜之」,類苑卷七0作「世共歎息」。】 。臺官希執政之旨,且將因此以浼荊公也。余嘗為輓詞二首,頗道其事,云:「海內文章傑,朝廷亮直聞。黃瓊起處士,子夏遽修文。貝錦生遷怒,江湖久離群。傷心王佐略,不得致華勛。」又曰:「今日臨風淚,蕭蕭似綆縻。空懷徐穉絮,誰立鄭玄碑?無力酬推轂,平時憤抵巇。何人令枉狀?路粹豈能為?」蓋為是也。

  馮京與呂惠卿同為參知政事,呂每有所為,馮雖不抑,而心不以為善,至於議事,亦多矛盾。會鄭俠獄起,言事者以俠嘗游京之門,推劾百端,馮竟以本官知亳州。歲餘,加資政殿學士、知渭州。舍人錢藻當制,有「大臣進退,繫時安危」,及「持正莫回,一節不撓」之語。中丞鄧綰懼馮再入,又將希合呂公,遽言:「馮京預政日久,殊無補益,而曰『繫時安危』;京朋邪徇俗,懷利私己 【 懷利私己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懷利而已」。】 ,而曰『持正不撓』。乞罷錢藻,以諭中外。」而藻竟罷直院。

  熙寧七年,元絳為三司使,宋迪為判官。迪一日遣使煑藥,而遺火延燒計府,自午至申,焚傷殆盡。方火熾,神宗御西角樓以觀,是時章惇以知制誥判軍器監,遽部本監役兵往救火,經由閣樓以過 【 經由閣樓以過 「閣樓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七二作「角樓」。】 。上顧問左右,以惇為對。翌日,迪奪官勒停,絳罷使,以章惇代之。

  國朝舊制,父子兄弟及親近之在兩府者,與侍從執政之官,必相迴避。熙寧初,呂公弼為樞密,其弟公著除御史中丞,制曰:「久欲登於近用,尚有避於當途。」公弼聞之,義不能安,遂乞罷樞府,久之,以觀文殿學士知并州。

  神宗即位,岐王、嘉王猶在禁中,秘書丞章辟光獻言乞遷於外,而朝論以為踈遠小臣,妄論離間,於義當誅。有旨送中書,王荊公以為其言非過,依違不行。會中丞呂誨極言其不可,而兼及荊公,遂奪辟光官,降衡州監稅。

  延州當西戎三路之衝,西北金明寨,正北黑水寨,東北懷寧寨,而懷寧直橫山,最為控要。頃年,薛向、种諤取綏州,建為綏德城,據無定河,連野雞谷,將謀復橫山,而朝廷責其擅兵 【 朝廷責其擅兵 「擅兵」,類苑卷七八引作「擅興」。】 ,二人者皆黜罷。熙寧五年,韓丞相絳以宰相宣撫陝西,復取前議,遂自綏州以北,築賓草坪 【 築賓草坪 類苑卷七八引作「築賓草堡」。】 ,正東築吴堡,將城銀州,會抽沙,不可築而罷,遂建羅兀城,欲通河東之路。既而日月淹久,糧運不繼,言事者屢沮止之。旋屬慶州卒叛,遽班師,韓以本官知鄧州,副使呂大防奪職,知臨江軍,棄羅兀等城,而河東路不可通矣 【 河東路不可通矣 「可」字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七八引作「能」。】 。

  李士寧者,蜀人,得導氣養生之術,又能言人休咎。王荊公與之有舊,每延於東府,迹甚熟。荊公鎮金陵,呂惠卿參大政 【 呂惠卿參大政 「參大政」,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作「執政」。】 ,會山東告李逢、劉育之變,事連宗子世居,御史府、沂州各起獄推治之。劾者言士寧嘗預此謀,勅天下捕之 【 勅天下捕之 「之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治」。】 ,獄具,世居賜死,李逢、劉育磔于市 【 李逢劉育磔于市 「磔于市」,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作「棄市」。】 ,士寧決杖,流永州,連坐者甚衆。始興此獄 【 始興此獄 「興」,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作「為」。】 ,引士寧者,意欲有所誣衊,會荊公再入秉政,謀遂不行。

  太一宮舊在京城西蘇村,謂之西太一。熙寧初,百官奏太一臨中國,主天下康阜,詔作宮於京城之東南隅,謂之中太乙 【 謂之中太乙 「乙」,小說本作「一」。】 。方蕆事,命三司副使李壽朋往蘇村祭告,是日壽朋飲酒食肉而入,俄得疾於殿上,扶歸齋廳,七竅流血,肩輿上道,未及國門而卒。

  翰林故事,學士每白事於中書,皆公服靸鞋坐玉堂,使院吏入白,學士至,丞相出迎,然此禮不行久矣。章惇為知制誥直學士院,力欲行之。會一日,兩制俱白事於中書,其中學士皆鞹足秉笏,而惇獨散手靸鞋。翰林故事,十廢七八,忽行此禮,大諠物議,而中丞鄧綰尤肆詆毀。既而罷惇直院,而靸鞋之禮,後亦無肯行之者。

  熙寧四年,王荊公當國,欲以朱柬之監左藏庫 【 欲以朱柬之監左藏庫 「朱柬之」,原作「朱東之」,據類苑卷五、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改,下同。】 ,柬之辭曰:「左帑有火禁,而年高,宿直非便。聞欲除某人勾當進奏院 【 忘其人名】 ,實願易之。」荊公許諾。翌日,於上前進某人監左藏庫,上曰:「不用朱柬之監左藏庫,何也?」荊公震駭,莫測其由。上之神機臨下 【 上之神機臨下 「神機」,四庫全書本、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、類苑卷五引作「機神」。】 ,多知外事 【 多知外事 「知」,原作「智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、類苑卷五改。】 ,雖纖微,莫可隱也。

  熙寧七年 【 熙寧七年 「七」,各本皆作「十」,此據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所引及宋史王安石傳改。】 ,王荊公初罷相,以吏部尚書、觀文殿學士知金陵,薦呂惠卿為參政而去。既而呂得君怙權,慮荊公復進,因郊祀 【 因郊祀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、類苑卷五作「因郊禮」。】 ,薦荊公為節度使平章事。方進札 【 方進札 「札」,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、類苑卷五引作「熟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熟勅」。】 ,上察見其情,遽問曰:「王安石去不以罪,何故用赦復官?」惠卿無以對。明年,復召荊公秉政,而王、呂益相失矣。

  王安國著序言五十篇,上初即位,韓絳、邵亢為樞密副使,同以序言進,上御批稱美,令召試學士院,將不次進用,而大臣有不喜者 【 大臣有不喜者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「喜」下有「之」字。】 ,止得兩使職官,後辟為西京國子監教授,後中丞呂誨彈奏王荊公,猶以為推恩太重。平甫博學,工文章,通古今,達治道,勁直寡合,不阿時之好惡,雖與荊公論議亦不苟合 【 雖與荊公論議亦不苟合 「與」字原無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及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補。】 ,故異時執政得以中傷,而言事者謂非毀其兄,遂因事逐之,天下之人皆以為寃。其死也,余以文祭之,略曰:「人望二紀而僅獲寸進,讒夫一言而應聲榻翼。」蓋謂是也。

  王觀文韶始為建昌軍司理參軍,時蔡樞密挺提點江西刑獄,一見知其必貴,顧待甚厚。數年,蔡知慶州,王調官關中,遂謁蔡於慶陽,且言將應制科,欲知西事本末。蔡遂以前後士大夫之言,及邊事者皆示之,其間有向寶議洮河一說,王悅之,以為可行。後掌秦州機宜,遂乞復洮河故地。朝廷命韶兼管勾蕃部,自是其謀寖廣,欲盡取蘭州、鄯、廓 【 欲盡取蘭州鄯廓 「盡取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進取」。】 ,知秦州李師中以為不可,而言事者亦多非沮,朝廷令王克臣乘驛參驗其事,克臣亦依違兩可。既而郭逵等又劾韶侵盜官物,興起大獄,俾蔡確推勘,蔡明其無罪,自是君相之意,斷然不疑。不數年,克青唐、武勝,城熙河,取洮、岷、疊、宕、西團,為熙河一路 【 取洮岷壘宕西團為熙河一路 「岷」,四庫全書本作「河」。「西團」,宋史地理志及王韶傳均無此地名,類苑卷五六引作「而」,疑作「而」是。】 ,由上意不疑所致也。

  職方郎中胡收 【 職方郎中胡收 「胡收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七二作「胡枚」,下同。】 ,判吏部南曹歲滿,除知興元府。先是,由判曹得監司者甚衆,收素有此望 【 收素有此望 「此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所」。】 ,洎得郡,殊自失,歷干執政,皆不允。時陳升之知樞密院,收往謁求薦,陳公辭以備位執政,不當私薦一士。收愀然嘆息曰:「興元道遠,收本浙人,家貧無力之任,惟有兩女當賣人為婢,庶得貲以行耳。」陳公鄙其言,遽索湯使起,收得湯,三奠於地,而辭去,陳大駭。是時,收將還浙右待闕 【 收將還浙右待闕 類苑卷七二「收」下有「以」字。】 ,已登舟,其日作詩書于船窗云:「西梁萬里何時到?爭似懷沙入九泉。」是夕,溺死汴水。初執政以收無正室,疑姦吏謀殺者 【 疑姦吏謀殺者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七二所引「吏」下有「而」字。】 ,方將窮治,會陳公言賣女奠湯事,及得牖間自題之句,方信其失心而赴水也。

  呂升卿為京東察訪使,遊泰山,題名于真宗御製封禪碑之陰,刊㓨搨本,傳于四方。後二年,升卿判國子監,會蔡承禧為御史,言其題名事,以為大不恭,遂罷升卿判監。既而鄧綰又言升卿兄弟頃居喪潤州,嘗令華亭知縣張若濟置買土田,若濟遂因此貸部民朱庠、衛公佐、吴延亮、盧及遠、押司錄事王利用等錢四千餘貫,強買民田。既而若濟坐贓事發,惠卿已在中書,百計營救,及言惠卿繳親情干撓政事 【 惠卿繳親情干撓政事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「繳」作「縱」,「情」下有「膺」字。】 ,如此等事凡十餘端,猥不可具載。朝廷起獄於秀州,既而惠卿罷參知政事,以本官知亳州,升卿和州監酒稅 【 和州監酒稅 「稅」原作「悅」,據文義改。】 ,溫卿勒停,張若濟除名編管,緣此黨人降黜者紛紛矣。

  王荊公秉政,更新天下之務,而宿望舊人議論不協 【 而宿望舊人議論不協 「議論」,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作「論議」。】 ,荊公遂選用新進,待以不次,故一時政事不日皆舉,而兩禁臺閣內外要權莫匪新進之士也。暨三司論市易,而呂參政指為沮法,荊公以為然 【 荊公以為然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「荊公」下有「信」字。】 ,堅乞罷相。神宗重違其意,自禮部侍郎、昭文館大學士改吏部尚書、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,麻既出,呂嘉問、張諤持荊公而泣,公慰之曰:「已薦呂惠卿矣」 【 已薦呂惠卿矣 「矣」字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補。】 。二子收淚,及惠卿入參政,有射羿之意,而一時之士見其得君,謂可以傾奪荊公矣,遂更朋附之,既而鄧綰、鄧潤甫枉狀廢王安國 【 廢王安國 「廢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發」。】 ,而李逢之獄又挾李士寧以撼荊公 【 又挾李士寧以撼荊公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「李士寧」下有「之事」二字。】 ,又言熙寧編勅不便,乞重編修,及令百姓手實供家財 【 及令百姓供家財 「家財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家賦」。】 ,以造簿,又欲給田募役以破役法,其他夤緣事故非議前宰相者甚衆,而朝廷綱紀幾于煩紊,天下之人復思荊公,天子斷意,再召秉政。鄧綰懼不自安 【 鄧綰懼不自安 「自」字,原本無,據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所引增。】 ,欲弭前迹,遂發張若濟事,反攻惠卿。朝廷俾張諤為兩浙路察訪,以驗其事。諤猶欲掩覆,而鄧綰復觀望意旨,薦引匪人,於是惠卿自知不安,乃條列荊公兄弟之失數事面奏 【 乃條列荊公兄弟之失數事面奏 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引「失」下有「凡」字。】 ,意欲上意有貳。上封惠卿所言以示荊公,故荊公表有「忠不足以取信,故事事欲其自明;義不足以勝姦,故人人與之立敵。」蓋謂是也。既而惠卿出亳州,綰落御史中丞,以本官知虢州,張諤落直舍人院,降官停任,其他去者不一,門下之人皆無固志。荊公無與共圖事者,又復請去,而再鎮金陵。故詩有:「紛紛易變浮雲白 【 紛紛易變浮雲白 「浮雲」,原作「浮雩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六改。】 ,落落難終老栢青。」蓋謂是也。

  王荊公再為相,承黨人之後,平日肘腋盡去,而在者已不可信,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。平日惟與其子雱謀議 【 惟與其子雱謀議 「謀議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機謀」。】 ,而雱又死,知道之難行也,於是慨然復求罷去,遂以使相再鎮金陵。未幾 【 未幾 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未期」。】 ,納節,求閑地,久之,得會靈觀使,居於金陵。一日,豫國夫人之弟吴生者,來省荊公 【 來省荊公 類苑卷八引作「謁荊公」。】 ,寓止於佛寺行香廳。會同天節建道場,府僚當會於行香廳 【 府僚當會於行香廳 類苑卷八「於」下有「所謂」二字。】 ,太守葉均使人白遣吴生 【 太守葉均使人白遣吴生 「太守」,原作「太府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八改。】 ,吴生不肯遷。洎行香畢,大會于其廳,而吴生於屏後嫚罵不止 【 吳生於屏後嫚罵不止 原缺「生」,據類苑卷八補。】 。葉均俛首不聽,而轉運毛抗、判官李琮大不平之,牒州令取問。州遣二皂持牒追吴生 【 州遣二皂持牒追吴生 「追」,類苑卷八引作「逮」。】 ,吴生奔荊公家以自匿,荊公初不知其事也。頃之,二皂至門下,云:「捕人」,而諠忿于庭,荊公偶出見之,猶紛紜不已 【 猶紛紜不已 「紛紜」,原作「紛紛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八改。】 ,公叱二皂去。葉均聞之,遂杖二皂 【 遂杖二皂 「杖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作「挾」。】 ,而與毛抗、李琮皆詣荊公謝,以公皂生疎,失於戒束。荊公唯唯不答,而豫國夫人於屏後叱均、抗等曰:「相公罷政,門下之人解體者十七八,然亦無敢捕吾親屬于庭者。汝等乃敢爾耶?」均等趨出,會中使撫問適至,而聞爭廳事。中使回日,首以此奏聞。於是葉鈞、毛抗、李琮皆罷,而以呂嘉問為守。又除王安上提點江東刑獄,俾建治於所居金陵 【 建治所於所居金陵 「建」,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、類苑卷八作「遷」。】 。

  熙寧三年,京輔猛風大雪,草木皆稼,厚者冰及數寸,既而華山震阜,頭谷圮折數十百丈 【 頭谷圮折數十百丈 「圮折」,原作「北拆」,據稗海本、四庫全書本、小說本改。】 ,蕩搖十餘里,覆壓甚衆,唐天寶中冰稼而寧王死,故當時諺曰:「冬凌樹稼達官怕」,又詩有「泰山其頹,哲人其萎」之說,衆謂大臣當之,未數年,而司徒侍中魏國韓公琦薨,王荊公作輓詞,略曰:「冰稼嘗聞達官怕 【 冰稼嘗聞達官怕 「冰」,臨川集卷三五忠獻韓公挽辭作「木」。】 ,山頹今見哲人萎 【 山頹今見哲人萎 「今」字,臨川集卷三五忠獻韓公挽辭作「果」。】 。」蓋謂是也。